第541页(1 / 2)
进货价格低,才能达成这个条件。
书商们心里都有数,要云程放心,“我们都卖了十来年的书了,知道行情的。”
每本书都有适合的价格区间,像科举用书,有的卖到五六两银子一本,甚至有人百两银子去买一本书。
这是事关前途,一本买回来能反复翻阅,而且能抄录,自己卖手抄本,抄了以后再转手,都不亏本。
话本就是消遣的,一册定二两银子,得是顶顶新鲜好看的话本,不然读者才不管你成本多高,这本书产出时经历了多少挫折。
从用途上而言,它就是不值价。
所以一般话本的价格都在一二两银子之间,合集则略高一些,但相较于单买,也要便宜不少。
画册他们也卖过,就是云程最初在蔚县画的慈善画册。
传出来以后,很多商人都在卖,当时卖的是附带的方子,那画上去的东西更像是赠品,越卖,越本末倒置。
为保守起见,这画本的定价也不宜高,云程愿意给他们优惠,初步的合作就很愉快。
另一边,叶存山入场考试。
他到考场再不会有紧张情绪,跟月考一样,经义论策各一篇。
这次的题型又开始奇怪。
连着两道分别是“上全下偏题”和“上偏下全题”。
分别截取《四书》《五经》中相连的两句,上句全下句缺,或上句缺下句全,以此来作八股文。
这两个题结结实实踩到了叶存山的短板上。
一般正经考试,反而不会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题目,观闱墨合集,就能发现规律。
正经的,重要的考试,学生才华以外,会更重视他们的思想,看看他们对一件事的看法。
而这种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的考试,就容易出各种偏门题型来考验学生。
往好了说,各类题型应对自如,也是学识广博的一种体现。
同时,因为偏门题型几乎不会在科举场上出现,也是很考验学生心态的题目。
多考几次,看他们会不会为此花费心思去钻研,反而忽略了本该用心去学习的学业。
也要看看他们连续栽在这类题型上,会不会心态失衡。
往坏了说,就是闲得蛋疼。
叶存山就说人闲得蛋疼。
他还是喜欢杜先生的教学方式,目的性强,每阶段都知道应该做什么,最终目标是科举,就专心钻研这个,空余时间补充其他方面的学识,让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物。
也关心关心时事政策,要提前把自己当官员看待,时刻去想,如果此时在自己去处理这件事,应该怎么做。
就不喜欢这种,打着为学生好的名义,实际很搞心态也很浪费时间的东西。
看着烦。
这两年他确实有显著进步,从前遇到自己没涉猎过的题目,他能照着常规答题方式来写万能答卷,也会心里没底,一边研墨一边心里骂骂咧咧,落笔全靠编。
现在他骂是骂了,但研墨时,心里有数。
看过的很多书,都在往脑海里冒,争相抢着要被他选中取用。
今年,他没再关注提学使,只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状态,问心无愧。
彭先生教他,答题的时候不用拘于形式,题目固然千变万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。
前期在蔚县时,他过分拘泥于技巧,过分重视技巧,也是他文章平实的风格定下以后很难突破的原因之一。
因为他提前就找了个框架把自己框住了,偶尔有情绪激烈,言辞犀利的文章产出,才能显出个人特色。
叶存山研墨完毕,也想到了彭先生的教诲。
“题目变化,在于它能给你挖什么坑,你把它的坑找到,不往下跳,答题规范,不犯常识性错误就够,不必花时间钻研那些东西了。”
叶存山答题时,就不刻意去想技巧。
这个很难,他读书后不久,就在蔚县书斋做专题训练,为科举做准备,走的是一条“以量取胜”的路。
思维已经固定,彭先生教他两年,他还没彻底改掉习惯,因为平时作文章多,多数还是从前习惯。
今天顺利,是因为他真的没对这题有研究,无法用固定思维去套,解脱出来以后,也发现了一个进步方式。
还有点点小尴尬。
彭先生给他出题,是有选择性的,一个本子挂在那里——主要是彭先生太闲了,闲着就出题,叶存山做题的速度跟不上。
他选择题目的时候,会刻意忽略这种奇怪题目,觉得没用。
现在发现有用,刚好是他打破固定框架的好契机,难免尴尬,觉得他没有发现彭先生的提点。
如今发挥还不太稳定,就怕科举场上出岔子,往后一年再练练学学还来得及。
因有这个收获,他看提学使大人都顺眼不少,交卷以后还礼貌微笑。
提学使大人又有一句程太师的话要带过来,却不是敲打叶存山的,而是一件喜事。
程文瑞要成亲了。
年初时,赶着正月里,大舅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