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3页(1 / 2)

加入书签

反正他肯定是不会下令的,好人还得留给张崇兴来做。

短短几句话,叫冯慨之听得心里发毛,这小皇帝心原来这么黑!

在城中转了转之后,萧瑾对这里的情况有了大概的认知。

江宁县有两千三百户,人数破万,此次地动大约折去了十分至三的人口,临近的县城也损失了一些人口,不过比起江宁县并不算多。死去的多是老人孩童,地震发生时来不及躲,被埋在了废物中。

县城内外有半数的房屋都倒塌不能住人了。如今已经是九月,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修改房屋,如若再拖,拖到冬天,这批无家可归的人就会被生生冻死。

好在萧瑾这回带的士兵都有力气,萧瑾同韩仲文几个商议一番,很快选好的地方,决定建房子。

除此之外,他还征调建康府的士兵,替这些灾民铲平了家中废物。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尽可能的挖出来,也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损失。

另外带过来的几千士兵,则全部用来盖房子。这建房子的活也不是光靠他们,萧瑾还征调了县城里头所有无家可归的壮丁,让他们都过来帮忙干活,每日供其一日三餐。

以工代赈的方法,无论如何都不会过时。

若是老弱妇孺家中又无男丁的便收入悲田园,也即收养鳏寡孤独的收容院里头。因屋子不够,萧瑾直接征用了张崇兴贪来的部门宅子充当悲田园,给了这些老弱妇孺容身之所,且让他们每日做些衣裳鞋子换取工钱,计件收费。

虽稍稍低于市价,但因为吃穿不愁,所以这些人待在悲田园里头待得十分安逸?

粮食是常平仓的粮食,不用花钱,做衣裳鞋子赚来的钱,加上萧瑾筹来的钱,足够买下建房子的木料了。

萧瑾算了一下,这屋子大概要盖上两个月,这些人每日来这里做工,晚上再去临时的收容点睡觉,起码是不愁吃的,也没有什么可花销的地方,等来日分到了房子,便可以重新开始了。

在这边监工监了几日,就在冯慨之以为萧瑾会一直稳扎稳打地扎根在这里时,萧瑾这日早上突然换上了一身劲装,准备出门。

您要去临淮关?王从武有些迟疑,那是边境,您去那儿作甚?

反正离的也不远。你也说了那是边境,既然来了,总该要看一看夏国边境的守备到底如何。

王从武信心满满:那自然是不差的。

是么?萧瑾心里打了个问号,既然真的不差,那两个多月后齐国为何还会那么轻轻松松就收掉了夏国?

去看看吧。萧瑾一锤定音。

临淮关是沿水而立的古城堡垒,再往北便是齐国。西夏同齐国以淮河为界,这临淮关便成了夏国北疆的滨城要塞,地理位置极为紧要,易守难攻。可以说,一旦齐国攻破临淮关,江南腹地便是他们的掌中之物。

萧瑾执意要去,其他两人只以为他要去那边透透风,唯有冯慨之不淡定了,他觉得,萧瑾也许,可能,大概真的知道了些什么。

作者有话说:

冯脑补帝.慨之:小皇帝深藏不露。

第12章 武器

◎杀伤力极大的武器◎

江宁县离临淮关并不远,一行人驾马疾驰,不过一日功夫就到了。

萧瑾不会骑马,原太子倒是会,但是他不爱骑,朝中大臣皆知他马术不佳,也不会让他主动骑马。是以,萧瑾心安理得地坐在王从武身后。

他都不用出力,临淮关就到了。

冯慨之见状,又有些怀疑人生了。他刚觉得萧瑾高深莫测,结果这个高深莫测的小皇帝又还跟从前一样,连马都不待见骑,光这一点就很难让人信服。难道是他想错了,这个小皇帝根本没有发现到什么蛛丝马迹?一切都是他的胡思乱想?

恍惚间,人已经下马了。

临淮关位置之紧要,这是有目共睹的事。萧瑾过来是临时起意,并未告知任何人。但是落脚之后,他们却发现这里的守卫并不松散。

在王从武志得意满地邀功当中,萧瑾才知道,原来驻扎在此地的将领有不少就是王从武带出来的,也算是他的徒弟了。

王从武对于自己的手下一向都是严格要求,这些将领来到临淮关之后,又每日操练士兵,勤加苦练,是以临淮关里头的士气一直不曾低迷。萧瑾过来时,见这不管是将士还是士兵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懒惰疏散。

得知新皇来此,那位叫王硕的少将军立马召集部将前来行礼。

就是跪拜的时候也是整整齐齐,士气冲天。

几个将士心中激动难耐。萧瑾还是太子的时候,他们也没能见上几次,如今已经当了新皇,竟然就这么巧得见到了,莫不是是王大人在圣上面前美言过?

王硕隐晦地递来一个感激的目光。

王从武半点没收到,不过他还是决定挺自豪的,笑着问:圣上,他们这架势您可还行?

萧瑾笑不出来。

夏国这边的守卫并不松散,但却还是没有扛过齐国的大军。这只能说明,两国的国力相差实在是过于悬殊了。

冯慨之一直都在观察萧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